二手房价涨幅全国第二的成都加码调控,两个月11城出台新政

珠海资讯助手1 2020-09-15 08:43:2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参加住建部房地产工作会商会后,又一城发布楼市调控新政。

在参加住建部房地产工作会商会后,又一城发布楼市调控新政。

9月14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就保持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出了15条举措,包括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供需紧张区域住宅用地占经营性用地的比重不低于70%;加强购房资格审核;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加强市场监管监测等。

对于此次政策出台的背景,成都市政府指出,成都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房地产调控精神,持续强化因城施策能力,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但随着成都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力不断增强,新增服务人口明显增多,居民购房需求日益增加,今年以来,部分区域出现供需紧张。为进一步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有效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努力确保完成“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调控目标,继续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制定了本政策。

成都二手房价环比涨幅全国第二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8月份成都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涨幅1.0%,在7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11位。从二手房市场表现看,成都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1.2%,在70城中排名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先后参加“724座谈会”及“826工作会商会”两次参加中央会议。

“本轮政策重点在于将中央的调控意志转移至地方政府,加强长效机制落地,打击炒房进入落实阶段”。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说道。

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在北京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会商会,成都在列其中。在参加会商的城市中,目前已有沈阳、成都、常州等城市发布楼市调控收紧政策,银川则由市长杨玉经调研房地产工作并召开座谈会,明确坚持目标导向,按照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等要求,明确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三稳”目标。

住建部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已有11城出台楼市调控新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以来,已有包括杭州、东莞、宁波、内蒙古、深圳、南京、无锡、沈阳、常州、成都等11个城市先后出台楼市调控收紧政策。与此同时,两个月内16城接受中央“窗口指导”。

“总结7-8月份的政策调控,明确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对于预判9月份政策风向,明确各方入市策略等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应该说7-8月份从政策的核心词来说就是‘座谈会’”业内人士指出。

据公开报道,今年7月以来,住建部已召开三次座谈会。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当日主持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房地产长效机制试点方案实施情况,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部署下一阶段房地产重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等10个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同时,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8月26日,住建部房地产工作会商会,沈阳、长春、成都、银川、唐山、常州等城市政府及所在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同志参加会商。

严跃进提到,这三次会议有三个特点。排名前列、不是简单地约谈,这或考虑到今年疫情下各个城市的特殊情况,所以更强调窗口指导,即打压或高压的成分是减弱了。第二、均明确了长效机制的概念,这也说明各类政策的管控都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好发展。第三、明确了一个调控思路,即地方政府需要对房地产新问题有足够的敏锐度。这也要求各地不能简单以防疫做借口,对各地房价冒尖的现象不闻不问。

按照统计,7-8月份,参与城市座谈、城市会商的城市名单一共有16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沈阳、长春、成都、银川、唐山、常州。

许小乐指出,综合来看近期的房地产相关政策,从六月银保监会“回头看”、部分城市调整土地出让政策、重点城市调控加码、房企融资收紧,再到城市座谈、房企座谈、城市会商,以上共同体现了房地产政策的新特征“精准调控”。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是下阶段的政策方向,从供应、需求、金融、房企等多个层面入手,共同保障“房住不炒”落在实处。

来源:澎湃新闻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