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四型”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珠海资讯助手1 2022-11-14 11:37:0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四型”城市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城市通过优越的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文化娱乐环境、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供给,为以人才、青年为代表的各类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不同性能的、多样化的生活…

香炉湾(资料图片)珠海特区报记者 李建束 摄

□王二威

2021年2月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中,确定了珠海市的战略定位,即区域重要门户枢纽、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新典范、民生幸福样板城。

珠海“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营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环境,建设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所以,加快营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文化包容型(“四型”)的发展环境,对珠海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珠海建设“四型”城市的必要性

创新发展先行区需要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是城市发展之源,营造良好的引人、育人、留人的环境,干事业的环境,生活的环境,才能促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要素汇聚,企业主体汇聚,产业集群汇聚。

“青春之城 活力之都”需要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是城市发展之基、活力之源。“产业第一”需要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投入实体经济发展,投入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吸引、培养、留住青年的城市环境,是培育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新典范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基底,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优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绿色发展评价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进而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

民生幸福样板城需要建设文化包容型城市。作为改革开放东风中孕育的城市,珠海有着包容的天然属性。文化包容是文化自信最好的体现,只有善于涵养多元文化,美美与共,才能不断吸引四面八方的朋友来珠海扎根发展,融入珠海,更有助于珠海面向世界,对标国际先进,汇集国际要素资源。

“四型”城市内涵研究

“四型”城市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城市通过优越的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文化娱乐环境、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供给,为以人才、青年为代表的各类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不同性能的、多样化的生活生产空间和平台,而以人才、青年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在认同和归属感支配下推动城市创新高质量发展。

“四型”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支撑。环境友好和文化包容是根基,环境友好是硬件基础,文化包容是软件、是“灵魂”。人才和青年友好是中坚和主力,四者共同支撑城市发展。

首先,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文化包容型四者都突出了相互友好的主体,前两者面向人才、青年,第三者面向全体居民,第四者则突出各类群体,尤其是外来人口、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主体的多元特征决定其需求各有不同,看重的城市功能各有区别。

其次,建设内容有重叠,人才和青年看重有品质的城市生活、创新创业的内驱环境。有品质的城市生活包含了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创新创业内驱环境则包含了创新创业环境、营商环境等,因此建设内容要求是多样化的。

最后,四者都强调了城市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即城市供给主体,主体贡献城市,二者相互推动,相互成就。

珠海建设“四型”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珠海在环境友好、文化包容方面基础良好,应重点在青年友好和人才友好方面补齐短板,推动四者的协同发展。

(一)将文化包容型城市建设看作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提升外来群体城市归属感。

文化包容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支撑。推动经济包容发展,释放各类商业主体和生产要素的活力。推动社会包容发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有序流动,整合集成各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升外来群体城市归属感。

丰富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城市软实力。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增强文化包容等软实力,将增强文化包容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进城市文化内涵。着力解决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采用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更新,不以大拆大建为手段,注重保护城市肌理,保护特色文化氛围,注重道路绿化、公园绿地、河湖等绿色空间建设,关注不同空间的均衡性,促进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的交融。

(二)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环境提升。

尽管近年来我市在人才政策和人才吸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差距和不足。

根据2021年底公布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珠海市拥有人才总量约7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2.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8万人、高技能人才13.6万人。

其中“珠海英才计划”实施三年来,珠海市新引进各类人才26万人,但相较于其他城市,珠海“英才计划”优势仍显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奖励补贴幅度、配套服务水平等,另外宣传力度、办理流程等都有待提升。人才区域合作有待加强。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现行人才政策效果评估,找准痛点,参照深圳等城市人才政策,对标先进,随着环境变化不断优化我市人才政策,提升政策的多样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利用数字化渠道,采用智能匹配、自动推送等智能工具开展政策宣传,提高人才政策的可知性、通达性、共享性。

丰富引才模式,加强粤港澳区域人才合作。组织专家对当前珠海专业人才状况及人才需求进行评估,主动出击,采用更积极的宣讲和纳才模式,通过技术项目招标方式,引进高校、企业拔尖优秀人才。推进港澳高新技术型人才和面向高科技、现代服务业、法律、金融、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行业的专业服务型人才职业资格的单边认可。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加强区域人才合作。

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网络,共建共营创新氛围。建立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研究研发机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创新资源活力,促成创新网络有效运作,促进珠海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化产学研的合作层次,凝聚产学研多方力量,形成资本、研发、服务等平台,开展交叉创新和集成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主体集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三)从青年视角出发,丰富青年活动,提升青年参与感,为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面对青年群体选择自己定居城市的特征,要坚定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供给品质,着力解决住房压力、物价压力等深刻影响青年群体定居选择的关键因素。优化就业环境,探索在珠高校学生在本地企业实习机制,提升在珠学生的留珠意愿,健全青年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围绕青年偏好,积极发展夜经济,引入拓展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新消费模式和新业态。积极宣传有为的青年才俊,给青年群体提供更多城市交流沟通的角色和场合,例如发挥青年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机构作用,推动青年群体有序参与城市建设。

推动建设青年综合体。青年综合体是指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务办公、公寓住宅、餐饮娱乐、酒店零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具备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共享空间,满足青年创业、居住、社交、消费、娱乐多样化需求。面向青年群体需求进行设计,政府出资建设、委托企业市场化运营,满足住房需求和孵化产业二者兼得,提供保姆式营商服务,让青年群体有更多精力投入创新创业,开展实质性青年主题活动,给青年群体提供充足的社交机会,将青年综合体打造为“青年聚合体”。

转自珠海特区报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