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迎接新挑战 推进珠海水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珠海资讯助手1 2019-10-08 08:56:0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务事业是关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

治理后的前山河水环境大幅提升。    

今年8月,对澳供水第四管道完成开闸“清淤”。    

今年4月,市西水东调工程“亚洲排名前列顶管”成功穿越磨刀门水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务事业是关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珠海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珠海水务定要做好支撑和保障。珠海市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担当作为,在水利建设、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涉水治污、对澳项目建设等各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采写:本报记者 陈翩翩

摄影:本报记者 吴长赋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提高

我市外江海堤总长约400公里,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分布分别为淇澳海堤、香洲海堤、中珠联围、横琴海堤、斗门北部四小联围、白蕉联围、鹤洲北海堤、小林联围、乾务赤坎大联围。自2002年至今,全市累计投入45亿元,陆续完成白蕉联围、中珠联围、小林联围、乾务赤坎大联围、斗门北部四小联围、横琴海堤、鹤洲北海堤等外江水利堤防的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外江堤防达标率92.3%。建成后的海堤经过多年运行,效果良好。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整体提高,达标堤防在经历2008年“黑格比”、2009年“巨爵”、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等强台风袭击后安然无恙,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外江水利堤防的加固达标工程建设,还保护了水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外江水利堤防的加固达标工程建设、管理保持较好水平。乾务赤坎大联围莲洲堤段、南水沥水闸、十字沥水闸等工程被评为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和省优质水利工程。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海堤防洪潮能力提升建设,全面开展海堤隐患排查和标准复核,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水平。市水务局还牵头开展新一轮全市海堤防洪潮能力提升建设工作,从2018年至2023年,利用5年时间,投资108亿元,力争将城区海堤和四大联围约310公里海堤按照较新潮位全面提升至百年一遇防洪潮标准。

记者获悉,目前,新一轮海堤提升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已启动项目29宗,涉及项目总投资61亿元,投资占比56%。

竹银水源工程保障珠澳供水安全

竹银水源工程位于斗门区白蕉镇,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右岸,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解决澳门、珠海咸期供水安全的关键性工程,也是惠及珠澳两地人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工程由新建竹银水库、扩建月坑水库、新建竹洲头泵站及连接管线、隧洞组成,于2009年4月15日开工,2011年4月全面完工投入运营。

竹银水源工程建成后发挥效益显著,为澳门、珠海东部城区供水系统增加4011万立方米调节库容,从而提高了澳门、珠海供水系统调咸蓄淡能力,供水保证率,改善供水水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保障了两地的供水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底,竹银水库共为珠海、澳门供水总计5.06亿立方米,实现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农村易涝区整治成效明显

随着外江防洪潮体系的基本建成,我市各联围农村易涝区整治工作也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我市西部片区围内排水河涌、渠道密布,现状地势低洼,部分河涌淤塞严重、水流不畅,每遇台风暴雨或上游洪水下泄,加上外江潮水顶托时,排水闸无法自排,导致围内受涝情况时有发生。为改善围内排涝条件,减少涝灾损失,保障围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投入资金7.6亿元,建设泵站13座,清淤河涌214公里,受益面积约94万亩。各联围农村易涝区整治自2013年动工建设以来,已基本完成莲洲联围、乾赤联围、小林联围、高栏港区涝区4宗涝区整治工程建设。白蕉联围排涝整治工程于2018年初开工,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中。随着各项涝区整治工程陆续完工,围内排涝条件明显改善。

河湖治理全面推进成效初显

我市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坚持系统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举措,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推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提升,河长制工作阶段性成效凸显。我市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进程中,包括河长履职、河湖管护、碧道试点建设等多项重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9月底,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巡河巡湖超过1.9万人次。全市河长巡河巡湖发现问题1481个,落实整改1429个,整改率达96.5%。

清四乱除黑臭持续推进

河长制湖长制重点工作包括河湖“清四乱”、黑臭水体整治、问题河涌治理、农村污水处理等方面。我市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市河长办、市水务局主动加强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等上级部门沟通,积极协调解决“四乱”难点问题,协调珠中跨界流域治理工作。截至8月底,我市207宗“四乱”,已完成销号205宗,销号率99.0%。

而“清漂”方面,今年以来,全市清理河流长度1132公里,清理水面漂浮物3.86万吨;清淤河道99条,清淤长度185公里。其中,纳入清淤重点的17条黑臭水体已完成底泥污染物清理工作。在“清污”方面,经省认定,我市共有入河排污口600个,已完成整改380个,销号率63.3%。

我市列入今年整治任务的黑臭水体共17条,完成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初见成效”评估的有7条。剩余10条中,有5条正在开展评估工作,另外5条整治工程处于推进或收尾阶段,今年12月底可全部完成。

今年以来,市河长制办公室牵头组织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工作,累计开展河湖专项督查检查31次,巡查河涌120条次,发出整改督办通知22份,跟踪督办整改事项44项,已落实40项。

打响前山河水环境综治攻坚战

前山河发源于中山市五桂山东南麓,主河道长23公里,流域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流经中珠两地。长期以来,前山河水系复杂,水动力条件差,长期治理下效果仍不理想。为进一步改善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稳定提升前山河水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今年5月,我市出台《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攻坚方案(2019-2021年)》,打响前山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前山河治理任务分为应急攻坚和系统治理两个阶段推进,共计54项任务,项目总投资49.14亿元。2020年至2021年,专项攻坚行动将坚持目标为导向,通过强化源头治理、完善污水系统、河涌提升整治、清淤疏浚、再生水利用、长效保质等系统治理,实现前山河(珠海段)水环境全面稳定达标。

根据具体工作部署,今年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排水单元摸排、加强入河排污(水)口整治、开展“散乱污”综合整治、加大旧村污染整治、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推进河涌(渠)综合整治、推进生态补水工程、加强涉水联动执法、深化珠中共治共管等重点工作,改善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落实环保督察“回头看”的整改要求。

截至9月底,前山河综合治理已摸排管网682公里,完成重点排水户摸排151个,排水管网清淤病害治理形象进度为78%,共计完成清淤168公里,局部修复139处,整段修复1875米。此外,三条黑臭水体银林、北山、翠屏排洪渠治理累计进度分别为78%、88%、67%。拱北水质净化厂(三期、改扩一期)和南区水质净化厂一期提标改造均已进水调试。国家采测分离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石角咀水闸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IV类目标。

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

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举措。全省确定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为省级试点。我市横琴新区天沐河+芒洲湿地段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碧道试点。

横琴新区天沐河+芒洲湿地段碧道试点,将打造成连接大小横琴山带状绿地,串联五大不同主题开放性绿地空间的总体结构,连接芒洲湿地,集湿地修复、科普宣教和亲水活动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大湾区碧道。同时,依托全市河湖治理成效,我市还明确8个市级碧道试点。

我市百里碧道建设已纳入2019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完成120.36里的碧道建设工作。市河长办已启动市域千里碧道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高规格高标准推动全市碧道规划建设。

目前,全市碧道试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8个市级试点进展顺利。其中,省级碧道试点天沐河已完成投资14.3亿元,总体形象进度80.8%。芒洲湿地已建成,并开放使用。

加强珠澳合作 提升两地水生态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近年来,珠澳两地交流频繁,合作深化,共同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珠澳打造一河两岸

生态景观长廊

鸭涌河为珠海澳门跨界河涌,现状全长约2.3公里,上游至下游河床宽度为15-40米不等,断面逐渐缩窄拉长,导致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水质无法达标、底泥淤积严重、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每逢台风汛期、气温变化或者咸潮顶托条件下,鸭涌河内死鱼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粤澳新通道口岸,在鸭涌河上修建约400米长、二层高的全封闭旅客出入境专用通道。借此新通道建设的契机,2011年粤澳双方签订的《粤澳新通道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将鸭涌河整治纳入新通道建设项目中,并将打造成为一河两岸的生态景观长廊。

为使鸭涌河综合治理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打造一条水清岸绿的湾区生态廊道,珠澳正合力开展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在建的治理项目包括澳门出资、珠海全力配合的鸭涌河综合整治工程;珠海出资建设的鸭涌河生态补水工程、鸭涌河排水口截污工程。目前鸭涌河排水口截污工程已于7月底完工。鸭涌河生态补水工程(AB段)已于9月底完成。鸭涌河生态补水工程(CD段)将与鸭涌河综合整治工程同步完工。届时,一河两岸生态景观长廊的建设完成将极大提升珠澳城市形象。

珠澳供水工程建设不断完善

澳门地域面积狭小,境内没有天然的河流湖泊,淡水资源十分紧缺。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解决澳门地区的用水困境,根据澳门方面的请求,在中央和广东省、珠海市的大力支持下,1960年3月和7月分别建成珠海市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开启向澳门供水的历史。

随着澳门淡水需求不断增加,我市于1978年及1980年又相继建成珠海夏湾加压站、南沙湾抽水站。广东省还兴建了珠海对澳门供水工程,将西江水从磨刀门水道引至竹仙洞水库,再经输水管道直供澳门青洲水厂。

2008年,澳门出资、珠海承建的第三条供澳原水管完工,对澳供水能力从每天20万立方米提升至50万立方米。2011年,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市又建成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大大提高了珠澳两地供水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珠澳供水安全,今年6月,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建成,8月投入试运行。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建成后,增加了珠海横琴至澳门路凼城区水源,使澳门供水水源形成环状网络,同时使珠海对澳门供水能力从50万立方米/天提高至70万立方米/天。

目前,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正在建设,预计2020年底全面建成投运,该工程将改变珠海西部水源向东部城区及澳门单管供水的状况。截至9月底,工程跨磨刀门过江顶管已顶通,与原有过江管连通工程将在10月底完成,并在今冬明春枯水期起到安全保障作用。

广东对香港供水53年来,累计向香港供水251亿多立方米;对澳门供水已接近60年,累计向澳门供水22亿多立方米。珠澳供水已形成“江水为主、水库调节、江库连通、库库连通、远近结合、科学管理、经济调度”的特有的供水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对澳门供水保障率,截至目前,没有发生过一起供水安全突发事件。

未来,市水务局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攻坚克难精神,扎实开展工作,奋力推进珠海水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链  接

提升改善水环境

珠海地处珠江口西岸,是一座由堤防等水利工程包围和保护的城市。珠海全市外江海堤长400公里,共有水库65座、外江水闸163座、排涝及供水泵站180座。当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实现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余区域防洪(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一般农村地区(农田)和其他区域基本达到10年和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标准,提前实现《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标,有效抵御台风、暴潮和暴雨侵袭。

受地形所限和咸潮上溯影响,我市存在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为应对咸潮,经过多年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保障有力、备用水源充分的水源系统初步建成,特别是解决澳门、珠海咸期供水安全的关键性工程——竹银水源系统工程的建成,有力保障了澳门、珠海供水安全。目前,全市共有取水泵站9座,总取水能力超过467万立方米/天;供水调咸水库13座,总调节库容0.98亿立方米。全市共有自来水厂12座,总供水能力112万立方米/天。

来源:珠海特区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