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探营跨珠江人行桥,设计师和建设团队分享背后的故事

珠海资讯助手1 2021-05-17 08:48:4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她,是珠江上看与被看皆美的新景点

  设计理念效果图。

  跨珠江人行桥6月底将开通。

  设计理念效果图。

  5月13日发布会当天,南都记者抢先探营。在项目施工现场,设计师及施工团队就项目情况作出了详细介绍。沿着二沙岛晴波路一路往东行走,尽头位置便是跨珠江人行桥工地作业现场,南都记者实地走访时发现,该工程目前进入了最后的穿衣戴帽施工阶段。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南都君沿着坡道而上,每一步的景观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人行桥以开放姿态环抱城市中轴,桥面行走时步移景异、近中远景层次丰富,形成朝向珠江核心景区的较佳环视观景面。桥身曲线简洁柔美,与浪漫的滨水环境及音乐岛主题契合,以独特造型打造珠江上的羊城新景。同时,轻盈通透的体量,既能够避免对珠江视线通廊的遮挡,又与都市天际线和谐相融,划出一道珠江上的最美曲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指出,基础设施的创新促进了城市更新、焕发老城区新活力。“跨珠江人行桥作为一条缝合城市南北轴线的纽带,它以曲线形态联系南北,融入两岸现有步行系统,充分尊重中轴的空间秩序。延伸的路径串联沿线重要景点、设施,编织形成活力效应互相叠加的滨水热点网络。”在他看来,这座人行桥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是珠江上看与被看皆宜的新景点。

  建筑特色

  图纸上飘逸的曲线变成建筑难度不只有一点点

  和传统的桥梁建设采用直线设计的方式不同,跨珠江人行桥采用的是拱形曲线设计,通过全三维曲面造型设计,让桥多了几分柔美。桥上除了拉索之外,主要线条几乎没有一处是直线,这在特大桥梁中非常罕有,这是整个作品较大的亮点,也是最难完成的地方。

  在发布会现场时,何镜堂曾随手描绘了小蛮腰和人行桥的剪影,然而当图纸上飘逸且美好的设计变成了实际建筑时,这个过程无论对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还是施工方来说都有着巨大的挑战。

  现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向南都记者分析了之所以采用曲线设计的原因,与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

  丘建发介绍,广州中轴线是从北往南的花瓶曲线设计而不是直线设计,设计团队最开始便以曲线作为桥身的设计灵感来源,“通过一条弧线顺应广州城市的中轴曲线,也串联起沿线的重要设施、景点,如广州塔、海心沙、博物馆、艺术公园等,将广州中轴连为一体。此外,当人走在桥身上的时候也会有一步一景的感觉,观景视角会根据所在位置的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体验更加丰富。”

  纵观珠江上现有的桥梁,基本以直线造型为主,部分设计风格硬朗,如海珠桥、海印桥等。丘建发认为,“曲线设计多了几分柔美,但完成难度也会高很多。”例如受力的计算比直线设计要复杂很多,光是建模,两个团队就来回计算修改了超过两百遍。桥身上安装的肋板,当我们做了全三维的设计后发现每一块肋板都不一样,需要特别定制……

  建设过程中,曲线桥身更容易出现误差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团队的工作量,“建筑的误差是毫米级的,但桥梁误差是分米级的,桥梁每完成一次安装,如果和图纸对不上又要重新测量,重新设计。设计师和建筑团队每天都要在工地里理顺误差的问题,以便让误差减到最小。”

  丘建发坦言,这也是他目前为止做过的精细度较高的作品之一。设计与建设过程,无论对设计还是施工团队而言,都是抱着做精品做艺术品的心态完成,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也让这座桥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

  最终桥型结构定位为斜拱曲梁组合桥,跨度为198米,全长488米,宽度为15米。这座桥是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也是广州中轴核心段排名前列由本土设计师完成的地标性建筑物,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度较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

  设计特点

  琴鸣绢舞,岭南花舟 将广州元素融入桥身设计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桥身在设计过程中,也融入了不少岭南元素。据了解,在桥梁第二轮优化设计的过程中,何镜堂院士曾就此提出意见,认为桥身设计还可以增加一些本土的元素。

  “广州也被称为花城,珠江新城有花城广场,在一次找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在旧时的广州有花舟的传统,春节期间,花农通过小舟,做起水上花市的生意。”丘建发介绍,设计团队由此产生启发,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概念展开设计优化。

  桥的平面提取了粤曲水袖的形态特征,桥拱融入了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桥面景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共同打造具岭南特色的花城新“花桥”。

  科技元素

  能实时监控人流情况

市民期待的遮阳篷也有了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桥身上也安装了视像识别系统,能够识别桥上的人流量与行为,在出现拥挤等危险情况时可以及时预警管控。不仅如此,来自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总工程师宁平华介绍,桥身上设置了总重量达25.6吨的电涡流TMD阻尼器,满足节假日高峰期行人通行的舒适性要求,减少了桥身有可能会出现的晃动情况。未来,桥身上还将粘贴有二维码,可以提供旅游信息、智慧导览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务,成为了一座信息化的智慧之桥。

  在前期采访过程中,南都记者收集到的呼声较高的意见是,希望桥身上能增加遮阳篷,不少市民表示,“广州的夏天周期长,温度高。”丘建发介绍,这座人行桥也是一座人性化的幸福之桥,除了桥面采用了东西两侧的动静分区外,桥面采用无障碍坡道、地面防滑处理,倒圆角防撞设计、休闲坐阶等人性化的措施。为了应对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桥上设置了遮阳雨篷、清凉喷雾以及立体绿化来调节微气候。扶手的宽度也可以让市民舒服地凭栏眺望,这些细节需要建成后大家在桥上细细体验。

    空间活力

描绘新时代语境下的

珠江上河图

  何镜堂院士认为,“城市建设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设计团队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桥上的功能做了深入的研究,精细的设计。例如人行桥设置多条引桥,兼顾珠江两岸、海心沙、二沙岛景区设施等多向人流,充分对接并补充外围现有步行流线,桥面动静分区明确、分为东西两幅,东侧为主要的休闲观景区,桥面设置观景平台、休闲坐阶,结合易维护的轻质绿化,构建容纳休闲漫步、无障碍通行、促膝交流、旅游观光、甚至小型表演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场所。而西侧为快速通行区,可满足快速通过、跑步运动、自行车推行等多种交通需求。沿步道设置连续的遮阳雨篷,营造人性化行走体验,可实现全天候、风雨无阻的舒适通行。桥面采用无障碍坡道、地面防滑处理,倒圆角防撞设计等人性化的措施。

  “这里将延续广州城市客厅的空间活力,体现广州市民的生活品质,描绘新时代语境下的珠江上河图。”

  值得一提的是,人行桥是广州中轴核心段排名前列由本土设计师原创的地标性建筑物。何镜堂院士表示,这座桥是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与广州市政设计研究总院联合设计、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这对于本土设计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新尝试和新突破。

  在丘建发看来,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跨界合作在当下已成为了行业的一种新趋势,“现在项目的趋势也是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不同专业不同团队的人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将不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火花,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种创新。”

  正是因为如此,让这座桥在设计过程中,也有了不少新突破。

    扫除障碍

通达的最后一公里

还有待完善

  其实,在发布会前,南都记者便提前踩点人行桥周边情况,其中南北两端的出入口处均处于围蔽施工状态。

  实地走访过程中,南都记者发现,市民若要从珠江新城漫步到人行桥,中间部分路段需经过海心沙,然而通往桥的“最后一公里”,似乎还存在障碍。

  当市民从海心沙三号桥位置上桥后直走,便可通过中间的水上栈道连接到人行桥入口处。然而目前海心沙区域的开放时间为7:00-22:00,并无法实现全天畅通。丘建发透露,接下来在三号桥位置会有一个景观的改造,目前团队正在探讨相关问题,如果是相对比较容易管制的话,建议不限制开放。如果将来出现人流量特别大等情况的话,还是会有一定管制。

  此外,记者实测从二沙岛端绕广州大桥到广州塔端,骑车需要10分钟,步行则需要20分钟,建成后市民步行即可直接来往于滨江两岸的广州塔、海心沙和二沙岛,将极大方便两地居民和游人通行。

  目前,位于海心沙三号桥的位置正处于围蔽施工状态,外墙清楚写明,为广州塔南广场配建珠江两岸人行景观桥新中轴线跨江慢行系统品质提示改造项目。其中南区改造面积为8万平方米,涉及范围为广州塔东西广场,游船码头到财富码头段滨江步道,媒体港东侧及北侧。而北区改造面积为5.6万平方米,涉及范围为二沙岛艺术公园东端及海心沙亚运公园西侧北侧衔接绿地。该工程也预计在6月份施工完成。

  私家TIPS

建设者心目中较佳观景点

快来打卡

  中铁广州工程局的施工人员,因为该项目工程奋战超过一年时间了,对跨江人行桥的建设同样充满感慨。

  中铁广州局集团珠江人行桥项目书记孙韬感慨地说,从进驻项目到今天已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不断在尝试创新突破,实打实地发挥了工匠精神。

  孙韬介绍,施工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影响施工水域的正常航行,从安全到进度方面都有很高要求。因为一直在水上吊桩,船舶经过时,都会带来影响,通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优化,与海事部门等相关单位展开超过10次的探讨,将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降到较低。

  因为工程项目,已上桥无数次的孙韬心目中也有他自己的较佳打卡点,例如亲水平台位置,可以将广州塔和人行桥同时揽入视线范围内,视野开阔。此外,从广州大桥路过的时候,同样可以让二者同框。不同角度观看时,有不同效果。孙韬介绍,在某些角度看,人行桥与小蛮腰还能巧妙地变成“中”字组合。

  他期待在6月底通行后,有更多市民可以从不同角度采风打卡,发现人行桥的美。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